董小英:國際科技競爭與創新人才戰略系列(八)
董小英
2022-06-29
來源:老不董課堂
我到華為的北研所調研,我問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人?他們說需要跨界能力特別強,本科學數學,碩士學生物,博士學物理,甚至他可能是從文科到理科的學科跨度極強的人,學什么東西對他都不難,如北大元培學院招收的最聰明的學生。
他們想要的聰明人,就是別人都踏踏實實上了一學期的課,而那些聰明人平時作業、筆記都不做,也不好好上課,最后考試復習一禮拜能考全班第一,企業特別需要的就是這種超常智能的人。
在科技創新的時代要包容這樣的人才,對于這樣的人才,需要文化的包容度非常高,企業甚至就不能用正常的績效去考核他。在培養這種創新人才2.0版中,就是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新的要求。
從研究知識管理的角度講,這種人才稱之為超級隱性知識人才,他的認知和一般人都不一樣,甚至在一般人來看,這些人精神都是有點問題的瘋子。
國際上對天才的定義就是他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目標,能夠實現別人實現不了的目標。普通人用那種常人的眼光看這些人,但這些人和一般的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正常人30%的時間搞人際關系,30%的時間走上層路線,10%的時間才用來搞專業。
而像陳景潤這樣的人才,90%的注意力都放在研究上,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弱智,社交中是一個另類,但是他非常專注癡迷他所熱愛的數學領域,所以他才能做出杰出的貢獻。
美國有十多部電影,描述的都是這種天才人物,比如Hidden Figure(隱藏人物)描述了一個杰出的黑人女性計算天才,盡管受到很多種族歧視,但是她的大腦的計算能力甚至超越了IBM的電腦,為NASA做出了杰出貢獻。
在計算機方面,圖靈就是一個很怪異的人才,圖靈是個很純粹的人,他對待科學的態度對待計算機的態度也是很純粹的,他只想找事物的規律,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有太多的屬性讓他顯得很獨特。現在數學界最優秀的人才可獲得以圖靈命名的圖靈獎。
還有些自閉癥的孩子最后成為一個杰出的生物學家,因此中國需要給這樣的人才一個很大的空間,并保護和使用,讓他們發揮出他們超常的聰明才智。
世界心理學研究者研究了一個人的智力曲線,實際上智力曲線是個正態分布,研究者認為超常人才應該只占整個人群中的占3%,特聰明頂級聰明的極少極少。猶太人是絕頂聰明,猶太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猶太基因占全世界的0.25%,全世界的猶太人2500萬,包括在美國的猶太人,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猶太人占22%。
我們有潛在的3%的一種超常人才,他們應該是做出世界級貢獻。超級人才的大腦創造性是需要有一個自由腦,而通常做好本職工作靠的是控制能力。我在國外看到,他們給具有自由腦人生存的是一個充分發揮創意的空間。
德國汽車制造行業,由于特斯拉給行業的壓力太大,董事長的上層要求提升企業的創新性,因此行業就要想辦法培養創新性人才。老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牛仔褲,不戴領帶,這時老板給企業的信號是要發散、要放松、要自由、要平等,這時自由腦的激情才能被激發出來。
我們為什么說這很重要,因為創新腦、自控制腦和自由腦是有競爭關系的,是有時間關系的。因此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人才在什么時候具有創造力?
我給出個場景:這人你不讓他做這事不行,比如黑客,對這行業他有一種熱愛、癡迷,你想改變他,他要跟你拼命而且他做這件事情不需要有什么人來管,他有一個內驅力。所以我們必須得承認從人本主義和行為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創造性人才給他一個適合他的一種生物學的環境和社會環境,要給這種人才有心理安全感,不能夠容許大家來管著他、懲罰他,否則他的創造就被抑制住了,
第二個我想講數字化轉型和人才的發展戰略。數字化轉型現在提的很多,前段時間我在南方電網有個講座,講完以后他們說緊迫感就非常強。
延伸閱讀:
- 推薦
- 觀點
- IT/互聯網
- CIO
- IT
推薦
-
11月28日-30日,中國數字化年會將于成都正式開幕,本屆年會以數智萬象 無界新生”為主題,設置2場主論壇、1場高峰論壇、5場專題論壇、4項特色活動、2場頒獎典禮等14項活動,以及2天數字化轉型供需對接展。
-
零次方科技發布了其首款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多種不規則路面、復雜地形中長時間穩定行走,且具備優秀的抗干擾性能,即使受到各方向的強沖擊也能保持穩定站立。
-
近日,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做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思考大模型》的主題演講,并給出了他對大模型的10個思考。
-
深度解析Meta Reality Labs的生態布局
-
TeleAI 李學龍團隊提出具身世界模型
-
2024 年 10 月 14 日,第 44 屆中東海灣信息技術展(GITEX Global)在阿聯酋迪拜開幕。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重磅亮相展會,以"精耕務實,為時代賦智慧"為主題,全面展示了公司"云-網-安-算-存-端"的全棧技術能力與國際生態合作成果。
董小英
北京大學
數字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
北京大學 數字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
北京大學本碩博。工業與信息化部通信專家委員會委員,數字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席、國家知識管理標準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泰安市智能制造產業專家委員會專家。曾任北京大學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案例研究中心學術主任,中國信息經濟協會副理事長。在美國哈佛大學,匹茲堡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多所大學短期學習或做訪問學者。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