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戴卡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
2021-10-12
21座世界“燈塔”被點亮,其中一座就在中國秦皇島。
當地時間9月27日,世界經濟論壇(WEF)宣布有21個新的工廠加入其“全球燈塔網絡”——這個由世界一流制造工廠和價值鏈組成的社區致力于積極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各項技術,在加強環境治理的同時不斷提高效率和生產力。
“鑒于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日益希望獲得小批量、高質量的產品,中信戴卡采用了柔性自動化、人工智能和5G等技術,打造了數字化制造系統,不僅提升了生產靈活性,還將制造成本降低了33%。” WEF稱。由此,中信戴卡秦皇島鋁車輪工廠被點亮,填補了該行業在“燈塔工廠”中的空白。
“燈塔工廠”,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路者,是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表率。它們遍布各個行業和地區,規模大小不一,甚至并沒有用機器取代工作者,而是專注工作變革提高效能,因此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
2018年,“燈塔工廠”網絡項目正式啟動,從全球上千家制造企業中挑選出最有科技含量和創新性的工廠。目前,全球“燈塔工廠”共計90家,其中3家為可持續燈塔。
除了對先行者的肯定外,燈塔工廠釋放著一個重要信息,即以價值為導向的應用推介。從燈塔工廠這一棱鏡折射下,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的生產方法,前瞻性思維部署新科技得以展現。由此,入選“燈塔工廠”的企業,需要在生產效率、運營敏捷度和生態可持續等企業經營指標上實現重大提升,需要世界級領先的技術應用和可拓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有效制造,實現降本增效
中信戴卡本次入選燈塔工廠,推動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增產降本、提質創效,并積極推進綠色制造。總體上,中信戴卡“燈塔工廠”實現了生產成本降低33%,設備綜合效率提升21.4%,產品不良率下降20.9%,交付時間縮短37.9%,能源使用效率提升39%。
在提升數字化生產方面,中信戴卡聚焦行業痛點,打造數字化精益管理平臺,在產線全線關鍵工序用智能調整系統代替人工調整維護,讓生產線進行實時、精確地檢測和自學習,實現生產線“無人值守”。
在提高生產靈活性方面,面對汽車生產廠商小批量、快速上市的需求挑戰,中信戴卡借助數字化賦能的柔性制造系統實現敏捷制造,將最小生產批量從300件降到1件,使“一件訂單”的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更好地應用到“千車千樣”的車輪轂場景中。
在加強質量及標準管理方面,中信戴卡加速推廣數字化質量管理,成功打造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首創性案例”。通過應用AI視覺檢測和智能調機閉環,以及X光無損探傷人工智能識別系統對輪轂進行檢測-生產調節,中信戴卡燈塔工廠減少了50%的檢測作業人員,同時效率提升40%。
作為中信集團的主要業務平臺,中信股份(00267.HK)發布2021年度半年報顯示,集團先進制造板塊整體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6%。中信戴卡作為先進制造板塊中的代表企業,受益于汽車市場回暖以及輕量化需求提升,利潤同比增長81%,為該板塊“十四五”規劃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全球賦能,推動行業變革
中信戴卡燈塔工廠經驗不止于內部賦能,目前已在其全球多個工廠里復制并將在中信集團旗下先進智造、先進材料領域的其他子公司進一步推廣,推動生產、管理、研發轉型升級,實現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低碳發展,同時推動“中信智造”品牌發展。
點亮燈塔,照進未來。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過程中,包括中信戴卡在內的中國“燈塔工廠”為相關行業的數字化變革積極探索有益經驗,中信集團也將協同旗下各子公司對外輸出優質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方案,深入開展在特種機器人、工業軟件、芯片產業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探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形成先進智造產業集群,驅動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
- 新聞
- 案例
- 制造
- IT/互聯網
- CIO
- CDO
- IT
- 生產制造
推薦
-
11月28日-30日,中國數字化年會將于成都正式開幕,本屆年會以數智萬象 無界新生”為主題,設置2場主論壇、1場高峰論壇、5場專題論壇、4項特色活動、2場頒獎典禮等14項活動,以及2天數字化轉型供需對接展。
-
零次方科技發布了其首款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多種不規則路面、復雜地形中長時間穩定行走,且具備優秀的抗干擾性能,即使受到各方向的強沖擊也能保持穩定站立。
-
近日,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做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思考大模型》的主題演講,并給出了他對大模型的10個思考。
-
深度解析Meta Reality Labs的生態布局
-
TeleAI 李學龍團隊提出具身世界模型
-
2024 年 10 月 14 日,第 44 屆中東海灣信息技術展(GITEX Global)在阿聯酋迪拜開幕。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重磅亮相展會,以"精耕務實,為時代賦智慧"為主題,全面展示了公司"云-網-安-算-存-端"的全棧技術能力與國際生態合作成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