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是大勢,年輕人是未來
2023-11-21
來源:36氪
2023年,世界范圍內,媒體轉型,步履不停。
有的媒體堅定數字化轉型之路,成為變革領頭羊;有的媒體則在誕生百年之后,大刀闊斧,精簡人員;還有的仍在緩慢的轉型中,迎接未來。
它們的變革效果如何呢?
01 紐約時報:20年后,沒有紙質版
“我相信《紐約時報》肯定還能印個10年,或許15年,甚至再久一點。但是,如果20年后還能印,我會感到非常驚訝。”2020年6月,任職8年的《紐約時報》首席執行官馬克·湯普森卸任之時如此表示。在他看來,這份報紙20年后應該沒什么可能發行紙質版。
湯普森的判斷不無道理。在傳統媒體持續式微的今天,創辦于1851年的《紐約時報》卻憑借著數字化轉型,依然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
目前,《紐約時報》擁有960萬訂閱用戶,其中880萬是數字訂閱,數字訂閱收入已經超過了紙質版。
這家媒體雄心勃勃,計劃在2027年達到1500萬訂閱用戶的目標。其轉型之路,為其他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參考。
像絕大多數的紙媒一樣,廣告模式曾是《紐約時報》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大部分傳統紙媒的廣告收入下滑,這家報紙發現,單憑廣告是無法長久維持良好運營的。
數字新聞媒體想要實現盈利,必須吸引和留住用戶。
為此,《紐約時報》重視培養“核心用戶”,并做出了大量嘗試。在這當中,被證明最有效的是2011年的“付費墻”。
其實歐美傳統媒體對內容收費的模式,早已有之。
《紐約時報》在用戶付費領域的嘗試主要是設立“計量式付費墻”,即在線讀者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免費閱讀數篇新聞,若想繼續則需要支付費用。用戶可選的訂閱支付方案主要包括三種,分別是每周1美元、每周1.5美元和每周2美元。不同方案所支持的訪問設備和內容范圍也有差異。
“計量式付費墻”模式被證明是有效的。2012年,《紐約時報》實現數字訂閱收入首超廣告收入;2014年,《紐約時報》進一步深化數字化變革,開始改組領導層、創新審計、推出不同數字產品等。
《紐約時報》認為,制作訂閱用戶優享的內容,將大大提高用戶的留存率,其訂閱用戶特別關心新聞報道的服務價值,特別是那些展現《紐約時報》報道廣度和深度的內容。
為此,這家報紙增加了3倍人力,并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關注用戶留存方面的所有工作內容。
《紐約時報》還發現,完全依靠新聞內容作為訂閱的核心,不太符合當下快節奏的受眾環境。
因此,他們的訂閱套餐除了有新聞,還有其它豐富的數字化產品,包括游戲、烹飪相關內容、音頻、專業推薦數碼和家電類產品的網站Wirecutter,以及2022年1月公司以5.5億美元收購的《大西洋月刊》。
“用戶會看到越來越多只有‘訂閱用戶’才能享受到的服務內容。”該部門負責人卡頓說道。
△ 圖源:《紐約時報》官網截圖
積極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收入的增長。2015年,《紐約時報》數字營收突破4億美元,數字訂閱量也在當年10月突破了百萬大關,要知道,這個數量是印刷版近一個世紀才達到的成績,而網絡版只用了五年的時間。
2019年,《紐約時報》數字營收突破8億美元大關。2020年二季度,《紐約時報》數字業務營收首次超過紙媒業務,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這家百年老報的“分水嶺”。
2022年第四季度,《紐約時報》營收總額為6.68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增長12.3%,其中訂閱收入占4.14億美元,增長17.9%。
2023年第一季度,《紐約時報》的征訂總收入上升了6.9%,但廣告總收入卻下降了8.6%。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征訂收入在第一季度上升了14.1%,而紙媒征訂收入下降了4.4%。
今天,以數字閱讀為主的讀者收入,已經成為《紐約時報》的主要營收來源。目前,《紐約時報》已建立一個大型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擁有1700個工作室和31個國際編輯室。
現任CEO梅雷迪思·科皮特·萊文表示:“我們每過一個季度都會發現,讀者對我們新聞和信息的需求強勁。”
02 BBC:鎖定年輕人
在大洋彼岸,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22年迎來了百歲生日。這一年,BBC盤點了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幾大挑戰。
其中特別提到,在運營成本方面,BBC的直接競爭對手包括網飛(Netflix)這樣的價值數千億的公司,而BBC的資金上限在50億英鎊左右。
不僅如此,在做新聞的同時,BBC還受到了不少嚴格的監管。
BBC還注意到,自身與現在的年輕讀者存在著明顯的代溝。在當下的英國,16-24歲的年輕人花在TikTok上的時間,遠遠比看廣播電視要多。這家老牌媒體擔心,未來受流媒體影響,將不得不進一步減少內容制作。
面對這些挑戰,BBC宣布將裁減1000個工作崗位,并取消部分傳統形式的廣播頻道。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將讓該公司每年節省大約6.3億美元的經費。
BBC表示,為了打造一個數字化優先的公共服務媒體機構,將“與當代世界同步變革……讓受眾以他們希望的方式獲得他們希望獲得的內容”。
△ 圖源:BBC官網截圖
除此以外,BBC還將創建一個服務英國及海外的單一性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把BBC國際臺并入其中,并計劃增設鎖定線上年輕群體的內容服務。
而包括兒童頻道、電視4臺和廣播4臺廣播劇頻道在內的多個頻道,將停止傳統廣播業務,國際臺的若干語言服務則將調整為只提供數字化服務。
洛特·摩爾是BBC內容的創意總監,主要負責監督電視頻道、iPlayer、廣播頻道以及BBC Sounds的制作和委托制作。面對流媒體激增、兩極分化的觀點,她表示:“我們在以一種兼顧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方式,制作反映現實和宏大主題的節目。”
“我們不再為了時長而制作節目。”面對流媒體平臺的競爭,摩爾解釋稱,BBC的獨特競爭力除了向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在于現場直播。
無論是溫網公開賽、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還是此前的英國女王葬禮,對重大事件的現場報道始終是BBC服務的一個重點。“我們把觀眾聚集在一起。現場直播和點播讓我們在市場上獨樹一幟。”
在她看來,未來BBC必須專注于在受眾中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位置,提供其他媒體無法提供的內容。
與此同時,BBC總裁蒂姆·戴維也表示:“我們需要加快變革,并擁抱我們周圍市場發生的巨變。”
03 日本紙媒:轉型路漫漫
和其它發達國家不同,日本媒體的數字化轉型要慢得多。
在日本,傳統媒體仍然比新聞網站擁有更大的影響力。發行量大的報紙長期以來一直主導著媒體格局,比如,時至今日,《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仍然是全世界發行量最高的報紙,每日的發行量分別為700萬份和500萬份。
然而,隨著發展社會逐漸轉移到數字領域,傳統的讀者人數下降,日本報紙的收入也開始斷崖式下滑。
2020年疫情期間,日本《朝日新聞》公布的財報顯示,2020財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虧損達44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億8113萬元),為該報社自1879年創業以來的最大虧損規模,也是時隔11年再次出現虧損。
在這樣的沖擊下,日本報紙也不得不探索更多關于貼合數字媒體的路徑。
△ 圖源:《日本經濟新聞》官網
比如,《日本經濟新聞》在2015年收購《金融時報》后,加快了“數字媒體優先”的戰略,即先在網上發布內容,然后再送去印刷。這種模式,在以前的日本是聞所未聞的。
2022年4月,《日本經濟新聞》首次設立首席數字信息官(CDIO)職位,以推動媒體數字化戰略并及時布局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物聯網等數字化業務。
此外,《日本經濟新聞》和《金融時報》還在中國香港合作組建了數據庫企業scoutAsia,其新聞資訊和數據內容來源于《日經亞洲評論》、《金融時報》、FactSet以及BureauvanDijk等眾多平臺,依托這些平臺的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亞洲企業提供財經資訊和數據分析服務。
相比之下,其它日本傳統報紙的數字化之路,仍然很慢。
目前,《朝日新聞》已經推出了幾個在線媒體品牌,涵蓋了世界新聞、女性生活方式、大學體育等廣泛的主題。
《讀賣新聞》則推出數字新聞平臺Yomiuri Online,旨在為讀者提供的數字產品。不過,這家老牌報紙看起來并不愿意放棄傳統報紙,仍然將該平臺作為與印刷產品捆綁的訂閱的一部分。
- 推薦
- 觀點
- 新聞
- IT/互聯網
- CIO
- CDO
- 戰略
- 人力資源
推薦
-
11月28日-30日,中國數字化年會將于成都正式開幕,本屆年會以數智萬象 無界新生”為主題,設置2場主論壇、1場高峰論壇、5場專題論壇、4項特色活動、2場頒獎典禮等14項活動,以及2天數字化轉型供需對接展。
-
零次方科技發布了其首款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多種不規則路面、復雜地形中長時間穩定行走,且具備優秀的抗干擾性能,即使受到各方向的強沖擊也能保持穩定站立。
-
近日,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做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思考大模型》的主題演講,并給出了他對大模型的10個思考。
-
深度解析Meta Reality Labs的生態布局
-
TeleAI 李學龍團隊提出具身世界模型
-
2024 年 10 月 14 日,第 44 屆中東海灣信息技術展(GITEX Global)在阿聯酋迪拜開幕。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重磅亮相展會,以"精耕務實,為時代賦智慧"為主題,全面展示了公司"云-網-安-算-存-端"的全棧技術能力與國際生態合作成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