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SAP孫惠民:從此岸到彼岸,數字文明時代商業邏輯的新認知【ASK A CDO 08】
首席數字官
2021-04-30
文 | 付媛媛 編輯 | 鹿普禾
來源 | 首席數字官
從舊物種到新物種,從工業文明到數字文明,中國商業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在“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 的商業邏輯的起點下,未來企業將形成怎樣的核心競爭力?
“2020-2021中國數字化年會”特邀SAP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數字化轉型專家孫惠民作為數字制造分論壇的主持人,并發表《從此岸到彼岸,數字文明時代商業邏輯的新認知》的主題演講,從商業發展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紛繁的商業世界所發生的變化。此外,【首席數字官】在現場對他進行了專訪。
【首席數字官】:您如何認識數字化?
孫惠民:數字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因為企業的管理優化永遠在路上。以前用信息化的手段來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現在利用云大物移智以及區塊鏈、5G等以軟件定義的數字技術全方位賦能企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技術的黃金期,但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還是要回到“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邏輯起點上看待問題,我認為真正評判一個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的核心,就在于是能否打造與客戶建立連接關系并且實時洞察客戶需求,以及快速予以滿足的能力。
數字化轉型應該從兩大維度來看,一個維度是守正,做好第一增長曲線內的存量業務的管理優化,另一個維度是出奇,也就是從增量的第二曲線入手,進行商業模式的變革,拓展企業生存的新賽道,由競爭慘烈的紅海進入到藍海。
【首席數字官】:您認為2021年是CIO職業發展的分水嶺么?
孫惠民:我認為,CIO職業發展的分水嶺開始于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很多企業從線下往線上走,據2020年3月10日天眼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10萬家企業取消了工商登記注冊,這意味著10萬家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我們可以分析出這10萬家企業的特點:第一,線上能力很弱或者根本沒有開展線上業務,第二,不重視現金流的安全性,勞動力成本過高。
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要利用數字化的手段為企業賦能。未來,CIO們要打造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向“π型”人才轉型。“π”的上面一橫,代表CIO要數悉所處企業行業的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要懂得業務。“π”左邊的一豎,代表現在的商業或信息化建設,要求CIO們要具備從洞察客戶需求場景到業務流程、IT架構、項目實現等各個方面所具備的知識。“π”右邊的一撇,代表CIO們要有跨界思維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首席數字官】:近三年數據資產會呈現出怎樣的趨勢或改變?
孫惠民:人類資產發展的歷史沿革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物權的階段,第二階段是信息權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符號權的階段(品牌的無形資產),第四個階段是數據權(數據資產)的階段。
從會計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資產能夠寫入到資產負債表中才能夠真正對資產進行確權。我認為,未來數據資產化將會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首先是成為企業的核心戰略資產,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是要形成一個由四個環節組成的能力閉環,一是通過各種終端,與客戶建立連接關系,做到能夠實時洞察客戶需求,三是打造預測型的智能化生產能力,三是能夠通過精準營銷和觸達,發現客戶需求,四是通過智慧物流,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這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把正確的產品或服務,送達給正確的人。這個過程,就是數據流動的自動化,也是數據驅動決策。未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推廣,當數據能夠寫入到資產負債表當中,數據就實現了資產化的定位的愿景和要求。
以下是孫惠民在2020-2021中國數字化年會的數字制造分論壇的演講摘要:
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易,即以買賣的方式促使產品流通的經濟活動。市場屬于整個商業體系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買賣雙方互通有無的交易行為,通過交易媒介,即貨幣和商人,把供給側的生產者(賣家),與消費端的需求者(買家)連接了起來。參與市場運行的各利益相關者(賣家、賣家、貨幣和商人等)之間的連接方式和關系,形成了交易結構,即商業模式。一切偉大的商業機會,都孕育在不斷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巨大結構性改變之中,也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縱觀整個商業發展史,在買和賣之間,一直橫亙著兩條鴻溝,即信息不對稱和信用不傳遞。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雙方存在討價還價的博弈,增加了交易達成的難度,信用不傳遞使得交易雙方存在互不相信的僵局,彼此距離越遠,越不信任,阻礙了交易的完成。
商業進步,其實就是通過連接的力量,以對物理世界的空間折疊和信息世界的時間坍縮的方式,不斷打破信息不對稱和信用不傳遞,從而改變和優化交易結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商業發展經歷了點、線、面、體、流五個從低到高的演進階段,如果對應到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大致應該分別與農耕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數字時代以及智能時代相應匹配。
決定商業模式復雜度的有縱橫兩個趨勢,縱向上就是網絡的連接能力能不能從0趨向于100,橫向上就是交易成本能否從“∝”逐漸趨向于“0”。從實際情況看,商業模式從早期的小農經濟到線段型商業,再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心型商業模式,直到今天出現的以社群為核心的去中心化的社群領地經濟,開始打破中心化的商業模式,走向去中心化的商業模式,完全體現了從“點”到“流”的發展中,連接能力是越來越強,交易成本是越來越低,未來隨著網絡連接能力的進一步增強,有可能會走向全連接型商業模式。
今天我們恰恰處于從中心化過渡到去中心化的新階段,這個時間會誕生很多因短暫的供需失衡而出現的紅利。如果你能洞察到這個紅利,一定成為趨勢的把握者,在商業競爭中勝出。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需要驅動力,人類社會的商業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能源體系的創新革命”史,由“生產——傳輸——利用”三大環節循環往復,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也就相應構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作用關系,置身于其中的商業組織要想生存,需要找到自己在這個體系中的存在價值定位。從這個意義上看,以能源變革為核心的新舊動能轉換,驅動了商業模式的變遷發展。
大衛·克里斯蒂安在《起源萬物大歷史》中提出,要研究人類歷史,判斷未來,要從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起步,看它們里面的深層結構是什么,它的核心元素是什么,而他給出的答案,“世界由能量和信息構成的”。微軟前全球高級副總裁陸奇就此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核心永遠是能量和信息的組合,任何一個復雜體系,最終都是“能量+信息”,產生熵減(減少混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減熵行為。
科技的進步,就是對能源的使用和對信息駕馭的進步。使用實體能源的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它們發揮了物理連接的作用,把鐵路、公路、海洋和天空所連接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拉近,造成了空間折疊;駕馭虛擬能源的電報、互聯網和物聯網,通過在虛擬世界的連接,實現了信息和數據快速傳輸,造成了時間坍縮。空間折疊和時間坍縮,本質都是發揮了能源和信息的連接力量,也因此成就了連接成為了商業進化動力的這一價值定位。
就中國而言,從80年代至今,商業發展的趨勢是改革開放20年是洼地經濟、紅利成海,“下海”就能賺錢;互聯網+10年是平地經濟,萬物結網,“連接”成就交易;未來科技10年是高地經濟,科技登高,“云端”才能致勝。
“云端”指的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也就是數字基建。如果說工業時代支撐整個社會運行的是水電煤油鐵工基這類物理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時代無疑就是以云計算為核心的新基建,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等。
具體來說,云計算將從五個方面從新定義未來的世界。一是“云端”改變世界的核心動力:數據、算力、算法,將成為所有企業的核心驅動力;二是“云端”改變世界的基礎設施:將數字化和信息化完全融合起來,重新改變企業架構,以云計算為核心的五位一體(端、邊、網、云、用)的數字化平臺架構將成為企業智慧轉型的基礎;三是“云端”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以云計算為核心的算力重新定義產業結構,能夠大規模提供公有云的企業,將成為整個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型企業,人類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再是水電煤、鐵公基,而是能夠大規模提供算力的企業,比如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華為、騰訊等;“云端”改變世界的競爭格局:大企業創造生態,小企業加入生態,平臺作為生態的連接載體。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未來的商業競爭不再是同行業內的你死我活,而是生態和生態之間的比拼,行業邊界將徹底消失。能夠大規模提供算力的云服務商,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平臺型企業,那些行業內率先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有可能把產業鏈上下游打通,成為行業重度垂直平臺型企業,剩下的不能做平臺的企業,只能以專業化小而美的形式,加入這兩層平臺,依靠生態來存活。
目前來看,全球的公有云服務商基本已經大勢已定,未來是行業重度垂直平臺型企業一個風口期,也就是將迎來產業互聯網大爆發,將會誕生出產業互聯網平臺型企業,未來10年產業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制造業、重新定義供應鏈,將沒有產業邊界和行業邊界。
可以說,產業互聯網在中國的爆發,應該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經歷了從能源結構到基礎原材料的打造,再到建立起完整的化工、中間品、工業品體系,以及繼續向消費品、工業品及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攀升發展。
這個過程是雙輪驅動下進行的,第一個輪子是進行創新賦能,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第二個輪子是提升流轉效率,也就是物理基建上再疊加數字基建,最終目的是一切產業數字化。
在此基礎上,會誕生很多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生活,在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12條賽道上,中國的商業模式創新會在全球引人矚目,可以說,數字基建決勝未來。
150多年前,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寫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
當前,全球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一輪變革把人類社會史無前例的由工業經濟時代,迅速推向了數字經濟時代,而且變革的速度、廣度、深度,也是前所未有。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既享受著技術的“好”,即技術賦能帶來的無限發展機遇,又面臨著技術的“壞”,即技術顛覆造成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方方面面前所未有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身處其中的國家、企業和個人,無不感到困惑和焦慮。
2021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格局下,意味著所有商業組織,唯有從舊物種升級為新物種,從低維空間上升到高維空間,才能遇見未來。
那么,如何才能遇見未來,變身新物種呢?
德魯克說,“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客戶價值”。因此,商業邏輯的起點一定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在此邏輯起點下,未來所有企業都應該形成一個以客戶需求滿足為目的價值創造、傳遞和實現的閉環,這個閉環具有四大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跟客戶建立連接關系,時時感知洞察客戶需求;第二,進行預測型生產的智能制造;第三,根據客戶痛點進行精準營銷;第四,打造智慧物流敏捷送達。
任何能力的背后都是思想。ICT(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為人類看待世界帶來了新的思維模式,包括:開放、融合、賦能、創新、共享。在此基礎上,商業組織要想變身為新物,從低維躍升至高維,就必須明白,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即要從覺變、識變、知變、求變和應變五個方面向未來出發。
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給了中國人一種完整的思維模式,即任何事都要從勢、道、法、術、器五個維度去看待,勢是時代發展大勢,道是推動發展背后變革的基本規律,法是規律內部的運作機制,術和器是路徑的選擇和工具的選擇,而這五個維度,完全可以和覺變、識變、知變、求變和應變一一對應起來。
具體來說,在覺變方面,要了解宏觀、中觀、微觀發生了什么。在識變方面,要懂得新技術、新模式、新組織、新范式,如今已經進入了認知革命的第四范式時期,通過大數據的精準決策進行數據驅動的決策。在知變方面,未來要打造數字化的平臺,實現數據驅動;打造場景化的商業模式,實現體驗驅動;打造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實現賦能驅動;打造生態化的產業,實現價值驅動。在求變方面,也要把握5個維度:創新思維重塑、產業生態分析、商業模式變革、管理體系再造、IT系統支撐。在應變方面,要抓住用戶、員工、運營和產品的數字化。
舊物種變身新物種,不再是線性增長模式,而是指數級的增長,要想做到這一點,在商業上就要不斷的突破三條引力線:第一條曲線是需求線,精準洞察客戶需求,從基本的功能滿足到良好的體驗,再到個性化定制。第二條曲線是能量線,從蓄力到電力,再到算力。第三條曲線是時空引力線,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突破時空的制約,觸達客戶需求并予以滿足。同時,指數級增長,也是一個供需雙方高效按需精準匹配的過程,需要做到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以及智能主導。這種躍升本質上是從第一曲線躍升至第二曲線,從工業文明躍升至數字文明,從熵增上升為熵減。
面對未來,我們已經進入到數字圖騰崇拜的新時代,要靠數據去決策,軟件定義的數據、算力、算法才是未來商業的核心競爭力。
- 觀點
- IT/互聯網
- CIO
- CDO
- IT
- 推薦
推薦
-
一年一度的中國數字化年會將于11月28日-30日再次攜手成都,為數字化轉型決策者們打造一場不可錯過的年度數字化盛宴!
-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我們將于11月28日-30日在成都舉辦“2024中國數字化年會”,匯聚行業精英與各界力量,共同探討數字化時代下的轉型策略與路徑。
-
11月28日-30日,中國數字化年會將于成都正式開幕,本屆年會以數智萬象 無界新生”為主題,設置2場主論壇、1場高峰論壇、5場專題論壇、4項特色活動、2場頒獎典禮等14項活動,以及2天數字化轉型供需對接展。
-
零次方科技發布了其首款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多種不規則路面、復雜地形中長時間穩定行走,且具備優秀的抗干擾性能,即使受到各方向的強沖擊也能保持穩定站立。
-
近日,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做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思考大模型》的主題演講,并給出了他對大模型的10個思考。
-
深度解析Meta Reality Labs的生態布局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