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為什么不會“解決”教育問題?
2024-08-16
來源:Edu指南
新技術的出現有兩件事是確定的。一是它將伴隨著一系列“拯救”世界的任務。二是這些使命之一是“解決”教育問題。
事實上,技術越先進,它對教育的作用就越有吸引力。與此同時,歷史呈現了相悖的情況:技術越先進,它對真正腦力勞動的替代程度就越深,我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少。
當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威脅”比現有技術要大得多。教育在人工智能推動下,可以很便宜,但人工智能可能不僅會永久存在,而且會加速新一代兒童教育面臨的挑戰。
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可以看看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en) 發表文章《為什么人工智能將拯救世界》 。安德森在其中闡述了人工智能使人類繁榮成為可能的烏托邦愿景。在他列出的人工智能可以扮演的角色中,排在首位的并不是發現新物理學和癌癥療法的神一般的超級智能,而是看似更微小的東西:人工智能導師。他寫:
“這是一個令人信服的愿景。誰能反對更多更好的——無限的、無所不知的——教育?誰不愿意讓每個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解決了教育,解決了問題的問題,你就解決了其他一切。想象一下,釋放全球所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天才,讓 100 億個愛因斯坦、 100 億個莫扎特綻放。”
但對烏托邦愿景的追求往往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事實上,作為一種旨在替代人類智力勞動和注意力的技術,人工智能是真正學習的對象。今年六月,一項在洛杉磯學校部署“友好”聊天機器人的實驗失敗了。
人工智能技術表面上的前景及其不可避免的失敗背后隱藏著兩個“神話”。首先是它可以替代學生的勞動。第二是它可以替代人類老師的勞動。讓我們看看第一個作用。
人工智能無法替代學生自己做作業
早期人工智能在教育的熱潮,催生了許多旨在幫助學生的產品。例如,OpenAI 的啟動合作伙伴 Quizlet ,它稱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學生制作抽認卡。像 Trellis 這樣的初創公司提供了“神奇”的教科書,可以根據任何年級水平,定制任何材料并總結困難的概念。可汗學院的 Khanmigo 機器人可以模擬小說中的人物,以便學生可以直接與他們交談,而不必解釋主要來源。當然,ChatGPT 很快就成為那些想要避免繁重寫作工作的學生最喜歡的工具。
讓學生的生活更輕松的目標是很難反駁的。不幸的是,所有關于學習的證據都表明,這種支持會帶來高昂的成本:它們往往會阻礙學習。沒有智力上的挑戰,就沒有智力上的改變。這不僅在學習哲學的層面上是正確的。在神經生物學的層面上這是正確的。正如一篇論文所述,“需要持續的認知挑戰,才能引發持久的神經變化,從而增強一般認知功能。”
同樣,Peter Brown 2014 年出版的《Make It Stick》一書總結了尋找最佳學習方法的學習科學,包括預測試、測驗和間隔檢索練習。所有推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他們很難。
我們有一個詞來形容學生在學習中走捷徑的情況。這是作弊。
人工智能無法替代人類教師的工作
人工智能引發的第二個教育神話是——它可以解決我們的教師短缺問題。當安德森夢想為每個孩子配備一位人工智能導師時,他不僅夢想著一位神奇的老師,而且夢想著全球 1:1 的師生比例。
這個神話基于這樣的假設:有一種有效的替代品,可以替代人類的個性化注意力。有鑒于此,利用人工智能潛力的愿景并不新鮮——反而是關于如何“擴展”教育專家這類稀缺資源,是其中的最新愿景。尤其是在美國。美國教育體系的歷史就是工業化、增加杠桿、降低每個學生成本的歷史——從輔導到小教室到大教室再到在線課程。人工智能導師有可能徹底取代人類。
這些擴大教育規模的嘗試違背了我們對學習的了解——學習是社會性的,人們的關注越多,結果就越好。
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 (Benjamin Bloom) 在 1984 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著名的2-sigma 問題,他用這個術語來形容常識,但令人煩惱的事實是,個別輔導是最好的教育范式。但為什么?雖然輔導環境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但布魯姆也提到了家庭環境和同齡人群體的影響。
他還指出,輔導提高了“態度”和“學術自我概念”以及學生的成績。布魯姆本人也是一名教育家,他認識到輔導和學習的一般社會組成部分。人們懷疑他是否會熱衷于用機器智能取代人類教師——無論其成本優勢如何。
那么,人工智能導師能否像高效的人類教師一樣,為學生帶來積極的心理變化呢?早期證據遠非樂觀。如前所述,軟件公司 AllHere 開發了一款名為 Ed 的人工智能“教育朋友”,該產品被承諾具有情感反應能力,“吸引并俘獲[學生]注意力”,并“成為洛杉磯公立學校50萬學生的動力”,該校宣布對其員工進行極端休假并暫停服務。
在無懈可擊的使命、數百萬美元的資金和幾近徹底的業務崩潰背景下,基本上沒有跡象表明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能夠滿足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心理需求。據學區負責人稱,一名七年級女孩說:“我認為 Ed 喜歡我。”
除了輔導之外,不難想象一個溫暖、信任和人性化的課堂將如何勝過冰冷、競爭和機械的課堂。但也沒有必要。越來越多的關于社交和情感學習(“SEL”)的研究,證明了其在學術成就領域的有效性。
耶魯大學醫學院在 2023 年進行的一項涵蓋 424 項實驗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參加SEL 項目的學生在學術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都表現出了進步:取得更多成就、更多參與、改善心理健康,以及與他人包括同伴和老師建立更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也許教育領域最近最有希望的進展方向——與讓學生使用設備單獨學習完全相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像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這樣的“技術樂觀主義者”推動技術來解決越來越多的人類需求——包括對下一代的照顧和向下一代的文化傳播——但由于學校親身經歷了疫情大流行期間更多的技術媒介如何擾亂學習,后者正在做相反的事情。
就在上個月,全美第二大的洛杉磯聯合學區禁止在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紐約州也即將采取同樣的行動。我們可能需要再次思考誰的愿景值得信賴:風險投資作者還是致力于教育的教師和其他教員?
- 推薦
- 新聞
- 觀點
- IT/互聯網
- 教育
- 軟件信息
- CIO
- CDO
- 人工智能
- 戰略
- 研發
- 生產制造
- 運營
- 市場營銷
- IT
- 行政
- 客服
推薦
-
11月28日-30日,中國數字化年會將于成都正式開幕,本屆年會以數智萬象 無界新生”為主題,設置2場主論壇、1場高峰論壇、5場專題論壇、4項特色活動、2場頒獎典禮等14項活動,以及2天數字化轉型供需對接展。
-
零次方科技發布了其首款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多種不規則路面、復雜地形中長時間穩定行走,且具備優秀的抗干擾性能,即使受到各方向的強沖擊也能保持穩定站立。
-
近日,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做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思考大模型》的主題演講,并給出了他對大模型的10個思考。
-
深度解析Meta Reality Labs的生態布局
-
TeleAI 李學龍團隊提出具身世界模型
-
2024 年 10 月 14 日,第 44 屆中東海灣信息技術展(GITEX Global)在阿聯酋迪拜開幕。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重磅亮相展會,以"精耕務實,為時代賦智慧"為主題,全面展示了公司"云-網-安-算-存-端"的全棧技術能力與國際生態合作成果。
我要評論